情绪障碍

首页 - 心理知识 - 情绪障碍

在工作中获得快乐

17 - Dec - 2020

浏览数:42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大多数人大概是为了“未来不用打工”而不断的工作,可真正闲下来的时候才发现想象中的幸福却变成了不知所措。关于“正常人应该怎么做才能活得好”的问题,心理学家罗伯特怀特发现,人类和许多哺乳动物,都有一种“让事情发生”的基本冲动,称为“效能动机”,即人们想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来控制所处的环境,从而发展能力的一种需求和冲动。
 
满足人类效能需求的最佳途径就是工作:教师看着一届届学生为了将来努力拼搏;医生看着一个个病人逐渐康复;建筑工人看着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
 
因为自己的努力推动了一件事情、影响了别人的生活,这种快乐和价值感是没有工作时难以获得的。
 
既然有工可打是幸福,可为什么身为打工人,我们却时常感到不幸福?可能有人会说:工作时间长、工作内容繁琐、工资低……诚然,当今社会存在不可回避的现实因素,但回归到心理层面,我们在工作中的很多不快乐大多源自——效能动机的满足路径受阻。即没法从工作中,获得对自我价值的认同感;也没法从工作中,达成自我的成长。
 
大多数打工人的生活常态是:工作—吃饭—睡觉—玩手机,日复一日,循环往复,没有意外,没有变化,没有惊喜。 很多人因为受不了这样死气沉沉的生活而产生了心理问题,其中一位女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她甚至想过自杀,还去网上查找过安乐死的药物。
 
复杂度低、重复度高的单调工作把人当成了机械转动的齿轮,而抑制了人本身的活力、生机、创造性,让人越来越不像人,直至失去生之欲望。事实上,白领们也未能幸免于难,在重复、枯燥、日益微小的成就感和日益加剧的去个性化正在渐渐磨去工作之初的热情与希望,徒留疲惫与麻木。
 
让打工人不快乐的工作多有以下特征:被动;获得的效能感低甚至几乎没有变化;个人能力未获得进一步开发和增长。
 
那么如何走出这种“不快乐”的困境呢?其实,幸福是一种荡漾于人内心的感受,所以想要做一名幸福的打工人,首先应该把自己当成一个有血有肉、丰富多姿的人。也许在实际工作中,老板把你当螺丝钉,客户拿你当工具人,商家把你当作密密麻麻的大数据中微不足道的几点几,可唯独我们自己,不能这么觉得。 凡事多多从自我感受出发,而非习惯性地忽视、压抑、忍耐,这是通往幸福的首要前提。
               
当你开始尊重自我的感受之后,或许这下面的三个建议能够帮你更好地感知幸福:
①无论做什么,都始终关注自我的成长。一份好的工作,是能帮助你自我成长的。 而大多数时候,帮助我们自我成长的工作,都建立在“感兴趣”之上:能够在兴趣的推动下自发地投入其中,且能在过程中充分发挥个人优势。 
 
②给自己许可,允许自己做“无用之事”。有句打工人心酸语录:不怕成为工具人,就怕成为没用的人。身在职场中,打工人总是时刻处于被评判的位置,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尚存一席之地,唯有让自己高效完成有用之事,相对于承受老板的坏脾气,更怕被温和地边缘化。这里的“有用”由KPI来定义,由上司或的满意度来定义,它可以是自信和成就感的重要来源,却也会成为一种内化的无形绑架,束起你拓展个人边界的手脚。 
 
谁规定人生每一刻都要拉紧发条?谁说凡“不务正业”都是虚度光阴?时不时做点“无用”之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度过,恰恰是把生活主动权握在手里的表现。
 
③“放开自己”。流水线上的工人之所以易陷入抑郁,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工作环境与外界隔绝,工友之间也难有交流机会,久而久之感觉自己不被看到,便憋出了内伤。当下,一部智能手机几乎可以包揽一个人所有的独处时间,可虚拟世界提供的快感与慰藉终无法替代真实世界实实在在的碰撞与交融。当你感到有人和自己站在一起,烦恼和压力可在瞬间被稀释大半。 
 
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那么便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了。希望所有打工人无论存款多少,都能处于幸福中,享受目前自己拥有的,从而应届==迎接更加灿烂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