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认为游戏是精神鸦片,它荼毒孩子的意志,影响孩子的学习,家长甚至认为游戏毁了孩子一生。然而,却很少有家长能真正的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去理解他们在游戏里经历了什么?他们真正在游戏里,想要获取的,又到底是什么?孩子沉迷游戏,真的是不正常的吗?
对此,家长的措施就是暴力压制,强制让孩子远离游戏,然而正如阿德勒的观点所认为的那样,如果没有纠正孩子错误的人生意义(对需求的错误表达),只是杜绝孩子的错误行为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是治标不治本的,为了错误的人生意义,孩子还会衍生出其他的错误行为。想要了解孩子沉迷游戏的问题,了解行为背后的症结才是关键。
1.试错性。对于打游戏来说,错了是可以重新开始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孩子犯了错迎来的很有可能是严厉的批评,好像犯错是很可耻的事情,但是在游戏里,不论做了什么都是可以重新开始的。
2.满足社交需求。很多孩子在相处时不知道能干什么,关系不亲不近的,但是一起打游戏却可以增进彼此间的感情,能有的聊,聊得来。
3.情绪的宣泄,攻击力性的释放。生活中,孩子经常压抑自己的情绪或者攻击力,这些积压的久了很容易造成心理问题,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尽情“打杀”,孩子在游戏时更放任自我,怎么舒服怎么来。
4.及时正强化。跟电脑游戏互动的时候,第一个是反馈及时,第二个就是有很多正反馈,也就是鼓励和强化;打得好,可以多得分数。在家庭中成人对孩子常常是应付,不认真反馈。还有的家长是从来不表扬和鼓励孩子,大部分孩子都这样说:我考不好了,妈妈批评我,考好了,妈妈让我别得意,反正永远都不会给句好话。
5.有控制感。每个人都有独立的需求,希望自己去探索世界,也期待独立行动。大部分的人不喜欢被控制,被束缚,而家长常常打着“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的旗号干涉孩子各项活动,忽略了孩子的意愿。对孩子来说,电脑的操作是容易控制的,可以获得控制感。
6.有成就感。打得好,可以获得伙伴的拥戴。很多人在工作中可能都有这种体会,就是不管多辛苦,只要领导表扬一句或者看到自己的工作有成果了就觉得值了,这就是成就感。而子在家里什么都不用干,就是学习,再得不到表扬,一点成就感都没有。
孩子沉迷于电子游戏既有可能是被游戏设计的上瘾机制所控制,这种情况下,父母管理孩子有限度地接触游戏是在保护孩子;另一种可能则是因为孩子自身的基本心理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甚至未被满足的不仅仅是某一项需求,而是几种需求同时未被满足导致。这种情况下,玩游戏成为孩子的一种自我保护策略,甚至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行为是多样性的,需求往往是聚焦性的,行为有正负向,需求却是积极的,针对不同年龄的孩子,学习去倾听他们的声音,看到玩手机背后的需求,和他们一起去寻找健康的、可以带来同样好处的积极行为来替换玩电子游戏这个给家庭带来极大焦虑的消极行为。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对待孩子沉迷电子游戏的方法应该是蹲下身来,走近孩子,邻听孩子,感知孩子,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面对问题,我们就可以把电子游戏变成丰富生活、学习减压、日常谈资的一个娱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