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首页 - 心理知识 - 情绪障碍

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28 - Jul - 2020

浏览数:42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在生活中,我们总能看到有些人把过错、责任都推给别人,而从不反省自己,他们在任何场合都想成为主角,喜欢钻牛角尖,把自己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对比自己优秀的人不屑一顾、冷嘲热讽、态度傲慢。不为别人考虑,觉得自己什么都是对的。我们常说,这些人有过度自我中心的倾向。
 
自我中心”,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他还设计了一个颇有意味的儿童认知发展实验。
 
首先,他在桌上摆放了大小、高低和色彩都不同的三座假山,让参加实验的儿童从四个角度观察这座山,然后在一个位置固定坐好。
 
其次,实验人员把一个玩具娃娃放在儿童对面,让他们从四张照片中挑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看到的山。
 
结果发现幼童无法完成这个任务。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描述“三山”的形状。
 
需要说明的是,自我中心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总是以自己的角度为出发点,这并不是说儿童很自私,而是指他们以为别人看到的世界与他们看到的是一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年龄越大的人就很容易挑出哪一张是玩具娃娃视角看到的山。
 
貌似是成年人的世界越能够摆脱自我中心的状态,可是一旦问题变得复杂,比如关于工作学习、生活人际、感情的问题,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也还是无法摆脱“自我中心”的影响。
                             
 
什么事情都只为自己着想,别人的话听不进去,我行我素 ,自我中心具体的表现有如下几个方面:
 1. 独特性。觉得自己地位特殊,别人应对自己百分百地尊重,自己应该享有别人所没有的特权。凡事以自己为中心,都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
 
 2. 真理性。听不进去别人的意见,不接受反驳,不能诚恳地接受批评,做任何事情总是以自己的利益为标准。
 
 3. 绝对的服从。对别人指使,常常要求别人多为自己服务,强加自己的意愿在别人的身上,不能忍受别人不按自己的要求做事。
 
 4. 焦点。喜欢炫耀自己的才能,希望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5. 占有欲强。对金钱、权力与地位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梦想之中。
 
 6. 渴望持久的赞美,并从中获得优越感。
 
 7. 缺乏同情心,嫉妒那些强于自己的人。 
 
 8. 对感情不能够保持专一。喜欢追逐有吸引力的异性,并以追逐的过程为荣。
 
 9. 双标。严格要求别人,觉得自己可以为所欲为,不受限制。
 
其实,我们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受人关注,别人也不会像我们预期的那样仔细审视自己;即使在规模较小的群体里,打在我们身上的聚光灯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亮。“自我中心”并不是完全的自私、不讲理、道德败坏,它只是无法从宏观的、完整的、外在的视角客观审视自己。适度的“自我中心”,是具有自我保护的正面作用的。但过度的自我中心,以及它带来的自我膨胀、回避问题、甩锅他人、拒绝成长等特征,则会对人产生非常糟糕的负面影响,因此真正的成长需要“去自我中心”。
 
既然如此,向来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应该如何克服以自我为中心呢?
 
 首先,要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其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其权利与义务,这就难免会出现矛盾,不可能尽如人意。这就要求每个人正视客观现实,在必要时做出点让步。承认自我的权利与愿望的满足,但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他人的存在。想象一下,如果人人心目中都只有自我, 那么,人人都不会有好日子过。
 
 其次,从自我中心的圈子中跳出来。多设身处地地替其他人想想,以求理解他人,并学会尊重、关心、帮助他人。这样才可获得别人的回报,从中也可体验人生的价值与幸福。
 
 最后,加强自我修养,充分认识到自我中心意识的不现实性与不合理性及危害性。学会控制自我的欲望与言行,把自我利益的满足置于合情合理、不损害他人的可行的基础之上,做到把关心分点给他人,把公心留点给自己。
             
 
“我很重要”对谁都是个死结,毕竟我们感知认识世界都是出于自身。我们不可能通过他人的眼睛看风景,或者用他人的大脑思考。只有正确地认识自己,摆正位置,承认和他人之间的差异,才有可能摆脱“自我中心”,以更宏观、完整、客观的视角看待他人、处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