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首页 - 心理知识 - 情绪障碍

失眠与痴呆共病怎么办

27 - Apr - 2020

浏览数:42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一般而言,睡眠状态下,大脑开启“自动清洗”模式,脑脊液与非快眼动睡眠期的慢波节律耦合冲洗有害废物,而清醒状态下大脑则无法执行这一“清洁”工作。

  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熬夜或年龄增长后睡眠时长缩短,有害物质无法及时清除,或会影响白天的认知功能,并可能诱发痴呆。另一项纳入1446名受试者的多中心纵向研究显示,中年期失眠、晚年期失眠以及长时间睡眠(大于9小时)均可增加各类型老年痴呆的患病风险。睡眠干预对痴呆具有潜在的预防及治疗效应。

 

 

 

 

在治疗上,临床医生需要掌握一些睡眠障碍共病痴呆的治疗原则。例如,对痴呆患者进行干预时应注意避免对认知功能的损害,积极处理焦虑和抑郁情绪等问题;诊断和治疗潜在的原发性睡眠障碍;处理痴呆患者影响睡眠的因素(疼痛、夜间尿多问题等);同时,应避免使用对睡眠造成影响的药物。

具体临床治疗策略上,对于睡眠障碍,应处理原发性睡眠障碍,使用非药物治疗,包括睡眠卫生教育、光照治疗、物理治疗等。治疗药物则选择褪黑色素受体激动剂、苯二氮卓受体激动剂、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等。

值得强调的是,临床医生不能只使用药物治疗而忽略了非药物治疗方法,更不能让药物治疗和认知行为治疗相互排斥。

药物治疗方面须注意以下问题:

不建议长期使用失眠药;目前常用的治疗失眠药物如苯二氮卓类对大多数患者短期有效,但不能完全缓解失眠表现,不建议长期使用。此外,包括上述苯二氮卓类在内的一些失眠处方药物可能有导致一些非常复杂的睡眠异常行为,如梦游、梦中驾驶等,建议谨慎使用且不再建议老人使用。

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基于中等质量的证据,老年人应避免使用第一代抗组胺药。这类药物具有高度的抗胆碱能特性,并有引起精神混乱、口干、便秘等的风险。

褪黑素作用有限:作为人体生物节律的信号物质,对于治疗失眠有一定作用,但作用有限,可尝试用于存在睡眠时相延迟或提前以及倒计时差的人群,可辅助良好睡眠节律的形成。短期服用外源性褪黑素相对安全,长时间使用则有引起内分泌系统紊乱的风险,所以,也不建议长期服用。

综上,由于失眠是由交互复杂的因素所导致或影响,应该综合考虑其致病因素,采用以认知行为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方式。

 

 

 

未来失眠等睡眠障碍的治疗还将面临很多挑战,这也将成为临床医生和学者研究的重点。

例如:导致失眠患者风险增加的基因是什么?能否更好地分出失眠特定临床亚型?如何为绝经期女性、老人及合并心理障碍的失眠患者制定最佳治疗方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