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障碍

首页 - 心理知识 - 情绪障碍

遇到睡眠问题怎么办

02 - Apr - 2020

浏览数:42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当前,中国居民的睡眠障碍及其带来的身心疾病问题日益突出。调查显示,中国约有4亿多人受睡眠问题困扰,近六成的儿童青少年睡眠不足。长期睡眠障碍会改变身体调节能力,造成脑内代谢废物的堆积,增加导致痴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癌症等疾病的风险,并容易引起精神障碍和心理问题

  睡眠障碍是指睡眠的量及睡眠的质发生异常或在睡眠时发生某些临床症状,如睡眠减少或睡眠过多,睡行症等,其中以失眠症最为常见,睡眠认知是指人们对睡眠的理解、看法及观念,对睡眠的正确认知可指导人们正确的睡眠,反之则影响或破坏人们的睡眠。

 


  许多对睡前认知心理的研究表明,失眠者比睡眠良好者具有更多的负性思维,这种负性睡前认知伴随着更加强烈的主观睡眠困难,过度的负性认知活动导致了过度的觉醒和焦虑情绪,使得患者产生对睡眠的“保护性”行为,这些行为主要表现为控制思维、抑制情绪及躲避困难等。这种“保护性”行为加重了对失眠的不良信念,后者又促进了患者对睡眠的“保护性”行为,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使失眠持续不愈。

  在精神疾病患者中,睡眠认知是影响其睡眠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共病失眠症患者对睡眠存在大量不良认知,程度与原发性失眠者相当,且其“对睡眠的期望”、“对使用催眠药物的看法”等睡眠信念对睡眠质量影响较大。

 

  Harvey等学者研究发现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睡眠障碍的严重程度与关于睡眠的不合理信念和态度有很大的关系

  国内外研究发现,普遍存在的错误的睡眠认知主要有:

  不切实际睡眠期望(每天晚上必须睡8小时以上)

  对造成失眠原因的错误看法(我的失眠完全是由于体内某些化学物质不平衡)

  过分夸大失眠的后果(由于失眠我什么事情都做不了, 失眠会给自己的身体健康带来器质性损害,所有的身体不适均由失眠引起,做梦有害健康,安眠药有毒, 服用会让人变傻)

  每晚试图控制睡眠(睡眠属于自主性神经系统调节的一类生理活动, 不受主观意识影响)

  缺乏睡眠感,失眠患者对睡眠的主观体验。

  不知道或不愿承认失眠症与精神刺激之间的关系。

 

改善睡眠的小TIP

  避免饮酒、含咖啡因的饮品,吸烟, 尤其在傍晚以后;

  在睡前2 小时内, 不能进食难以消化的食物;

  晚饭后, 不可大量饮水, 以减少夜尿;

  下午五点以后, 不参与过度兴奋和活跃的环境;

  床只能用来睡觉, 只是休息和放松, 可以坐在椅子上;

  建立一套准备就寝的程序

  卧室环境要有利于睡眠, 如适宜温度、光线和声音;

  就寝后, 放松思想, 想一些愉快的事情以促进睡眠;

  每天同一时间起床, 周末也不例外, 用闹钟达到目的;

  保持规律的体育锻炼, 但睡前不进行大强度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