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家长辅导孩子作业而进医院的新闻时有发生,有人说“要想跟孩子友好相处就不要辅导他写作业”这是为什么呢?
从零下温度的室外,进入到有暖气的室内,会瞬间感到温暖,穿着外套还有些热;室内呆久了,却没有了那种温暖的感觉,出门后马上会有冷风袭来。这在心理学上叫作“感受性”,它是感觉系统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论是愚钝的人还是敏感的人,都有感受性,只不过敏感的人感受性更强。环境变化越快,人的感受性就越强;环境变化越慢,人的感受性就越弱。
从发展心理学角度来看,人的心理会随年龄的增加人不断的发展,没有人的心理是一成不变的。作为妈妈,在孩子小的时候可以要求孩子要听话,因为孩子没有自理能力,不知道什么危险什么安全,可是当孩子慢慢长大后,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已经开始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自理能力,不太希望被太多的束缚。而妈妈可能没有随着孩子年龄的成长而不断的改变自己的教养方式,她已经习惯了孩子小时候的温顺,习惯了那个乖巧的孩子给自己带来的开心快乐,从心理上并不认为孩子已经长大,她对孩子已经长大的“感受性”已经变的非常的弱。家长很容易忽略孩子认知的各个方面还没有发展完善,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就是其中之一,而家长认为孩子写作业不认真是他叛逆的表现,然后就发脾气,结果把自己气的进了医院。
再从孩子的心理看,从出生后父母就无微不至的对其进行照顾,能满足孩子的尽量满足,不论是想要玩具还是上补习班,父母宁可自己节约一些,也会给孩子更好的。慢慢的孩子就会对这种“好”习惯,潜意识里认为父母应该这样,而对于“批评”、“指出问题”等产生极强的“感受性”,认为这是不再爱自己,进而做出极端的行为。
有很多人都有这样的认知,认为快乐就是每天都很开心、认为幸福就是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爱人永相伴、认为自信就是在所有方面都很优秀等,只要有这样的错误认知,人就会产生情绪。这往往都 是因为在某一环境下待的太久了,感受性变的很弱,对于外界环境的变化已经不适应导致的。
久入芝兰之室而不闻其香,久入鲍鱼之肆而不闻其臭。
当你的生活一直很艰苦,没有固定的收入,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时候,突然得到了一个稳定的工作,马上就会感到很幸福,心里会非常的开心。如果每天都吃着苦药水,嘴里苦的都快没有感觉了,忽然让你喝一口白开水,那也会马上感觉很舒服,要是能够在稍微加点糖,你会感觉非常的甜。但是,人都是有“适应性”的,当适应了之后,人的感受就会变弱,感觉不到幸福,也感觉不到甜。真正的人生幸福,是要像心电图那样,有起有落,不断的刺激着我的感觉,当吃了很久的糖感觉不到甜的时候,吃点“苦”,再吃糖的时候哪怕只有一点点,也会觉得很甜。
当你长时间处于一种状态而产生抱怨了,想想之前的经历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