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一部分人来说,看到标题可能会懵:双十一难道不是在十一月吗,现在还早呢?但对于剁手党来说他们今年的双十一在10月21号就已经开始了,时不时的交一下订金。预售满减、打折促销、交订金立减,商家使出浑身解数,“十八般兵器”轮番上阵;红包礼券、拼团预购,消费者纷纷摩拳擦掌,准备好绝活特技“严阵以待”,今年的双十一又拉长了阵线,应该会有不少剁手党加入尾款党大军了吧。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什么让他们忍不住参与这场狂欢呢?快来看看“双十一”背后的心理学。
买打折商品就是赚到了?其实是“损失厌恶”心理在作祟。当商品打折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如果自己不抓紧时间,商品就会被别人买走,为了避免这种个人犹豫导致的“损失感”,个体在购买决策上花费的时间就会减少,于是就更容易受到气氛的影响,发生冲动购买行为。
购物使你快乐?这与大脑的“奖赏效应”有关,“奖赏效应”是一种正向强化效应,与神经递质多巴胺密切相关,而多巴胺又主要负责传递兴奋、开心等信息,研究表明,购物会激活大脑的“奖赏效应”,促进多巴胺分泌,进而让人们感觉到快乐和满足。
3.补偿心理
只喜欢购物?“补偿心理”会让你爱上“买买买”,在“补偿心理”的影响下,个体如果对其它事情不感兴趣,就会希望从购物上获得更多的快乐与满足,进而会对购物更加迷恋。
4.从众心理
别人买,自己也想买?你很可能有了“从众心理”,“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外界人群的影响下,在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
5.顺从心理
某个领域“权威”发话了,就必须得听?是“顺从心理”在捣鬼。个体购物时会考虑“回报、强迫、专家意见、信息、参照影响力、合法权威”等因素,难以拒绝广告上播出的所谓“专家”“网红”等的建议。
购物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因为觉得买到就是赚到而购物的心理则有所偏差。适当而理性的购物是合理的,但如果因为心理的驱动而买下了根本不需要的商品,就会造成浪费,甚至衍生出后悔、自责等心理,影响心理健康。
建立健康的消费观
1.推迟付款,几天之后再问问自己是否真的需要这件商品。推迟几天之后,购买欲可能会下降。
2.熟悉规则,适度采购生活用品。打折固然重要,但是咱们也要考虑实际情况,不要因为某些物品打折力度大就过量购买,囤货需谨慎。
3.判断真假,选择正规电商平台。有些人会经常到一些没有保障的购物网站去购物,仅仅是为了省那么一丢丢的生活费,最后可能会造成卖家不发货或者受到的物品不合适无法退货的情况,得不偿失。
希望大家都能树立健康的消费观: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