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讨好别人,会导致什么后果?
1.不敢表现自己的实力
讨好型人格害怕发挥失常的人会对自己产生负面情绪,如难过、羡慕或敌对,因而经常“留一手”,不敢表露自己,后果就是,有机会都轮不到自己。
2.承受更多的压力
一个不懂说“不”的讨好型人格,最容易顺从别人的话。
举个例子,在酒桌上,明明很清楚不能喝太多酒,却对别人敬的酒来之不拒,最后难受的也还是自己。
讨好型人格可以戒掉吗?可以,但是很难。讨好型人格是一种认知上的缺陷:因为看不见自身的优点,又太过在意别人的看法。讨好型人格是从小养成的,从小时候试着让父母满意,长大后就变成了让别人对自己做的事情满意,如此才能获取一点安全感。别人的评价变得越来越重要,自身的价值越来越模糊不清。想要改掉这样的习惯,或者说,淡然面对别人的评价,明显是不容易的。
如何从讨好的模式中走出来?这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痛苦往往能唤醒我们内在的灵魂。因为这个面具已经与你的血肉连在一起了,往往成长的契机在于现实关系的破碎,当讨好在婚姻、生活、朋友等各种关系中无法发生作用时,导致个体内在的崩溃,特别痛苦纠结挣扎时,我们才会去反思是不是我们自己的问题,到底是怎么把这一切弄成这样的,我们开始反观自己,反思自己,由此开始自我内在的成长之旅。问题皆有起源,有其果必有其因。回归到原初的事件,才能正本清源。这个过程往往是漫长的,是痛苦的,却又是成长的必须,成长后得到的快乐和自由却是无可言说的。
1.接受这个不完美的世界
你不能控制别人怎么想,与此同时,你也没有义务对别人的人话完全赞同。你应该明白,自我价值不是由别人的评价决定的,而在于自身的评价。
-别人没有义务喜欢你,也不会对你做的事情有太多的想法,少给自己一些压力。
-当你做不好一件事情的时候,没必要苛责自己,不如总结教训,不断成长。
2.学会说“不”,建立边界意识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并不意味着自私。或许你可以找一个安静的、不被打扰的地方,回忆你在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做的事情,并列出那些你不喜欢,但是不自主去帮别人做了的事情。然后,写出你为什么不想做这些事情。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其实这些事情都违背了你的原则。
所以,我们要忠于自己的原则。举几个栗子:我不喜欢负能量,但是别人让我帮忙做的事情会让我心情不好,我会拒绝;
要我帮忙的事情必须符合我的价值观,否则拒绝;我今天要保证八个小时的睡眠,如果这个忙太花时间,我会拒绝……
3.接受你初次拒绝别人的内疚感
改变习惯的开始总是艰难的。由于习惯了以别人的情绪为中心,所以很难将拒绝说出口。当你拒绝别人的时候,不用内疚,不用抱歉,因为他会找另一个可以帮忙的人,或者另一种解决办法。
如果你还是还是心软了,可以从反面想象一下事情的后果:我又帮忙做了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然而事情总是可以解决的。别人也不会因为一件小事,有太多的想法。
4.学会自爱,提高自信
遵从己心,相信自己,不要过多地在意别人的想法,因为你永远也不可能讨好所有人。即使你获得了别人再多的好评,但这不是真正的你,学会自爱才会体现你的价值。
不必时常和别人做比较,接受并且更爱自己,像对待良师益友一样,善待自己。有时间不如去做一些喜欢的事,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自信的人才是真正被人喜欢。
5.看淡别人的眼光
不要过度关注他人的态度,别人态度不好可能与此事无关,即便有关系,如果本着论事不论人的精神,自己也无须紧张和苦恼,通过其他方式与其缓和关系,但切不能将自己交出事情主动权为代价。保持适当的心理距离,区分亲密关系、朋友关系、一般关系三个社交等级。
讨好型的人,往往容易在人际交往中和别人“界限不清”,所以你需要分清楚你的社交关系,如恋人或闺蜜这样的亲密关系自然可以“近”一些,多付出一些,很可能就会得到同等的回报。而在朋友关系和一般关系中,你在付出之前,就要问清楚自己,内心是否真的愿意去做。如果不愿意,可以拒绝和说不。心理学称之为:“没有敌意的坚决”。毕竟你的精力有限,需要爱更多值得你爱的人,对更值得的人去付出。
所以,与其去爱别人,不如去做一个真实的自己。
6.觉察自己
觉知是成长的开始,慢慢开始写生命成长日记,将自己过去所发生的类似的点点滴滴的事件都记录下来,深入的觉知自己的记忆,然后慢慢的回溯到自己的童年,回到原生家庭中,仔细地体会当时自己是如何与父母相处的,会出现很多的记忆和场景,都将其记录下来,在做这些的过程中,你许多的尘封的记忆都会慢慢的浮现,许多的情绪都会呈现出来,你会发现那个可怜巴巴的,满含眼泪,瑟瑟发抖,战战兢兢,心存渴望,委屈自己去讨好别人的“内在孩子”。
心理学大师荣格说:“我们无法消灭情结,只是我们不再让情结拥有我们,而是让我们拥有情结。”深深地呼吸,接纳自己的讨好,微笑地看着那个“伤心的孩子”,用温暖的心和爱包裹着TA,告诉TA:“不管你是怎样的,我都爱着你,我的宝贝,我永远在你身边,保护你,陪伴你”,然后挺起胸膛,带着TA一起同行,走上新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