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首页 - 心理知识 - 常见问题

有哪些常见的人格障碍?偏执、反社会和边缘型

24 - Jul - 2023

浏览数:5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人格障碍是指一个人的人格特征明显偏离正常,使其形成了一贯的反映个人生活风格和人际关系的异常行为模式。这种异常的行为模式往往表现为该人在社会生活中的适应不良,因此,会给个人及社会带来许多不良影响。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偏执型人格障碍、反社会性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l. 偏执性人格障碍

  这种人的心胸十分狭隘,好嫉恨别人,对一些小事耿耿于怀;另一方面,以过分的自负来维持自己的自尊,常将过错推给他人,认为自己才是正确的。他们有极强的不安全感,在这种心理的支配下,常常无端地猜疑别人会给他带来伤害,因此过于警惕和防卫。在许多情况下,他们表现力脱离实际地好争辩与敌对,固执地追求个人不合理的“权利”或利益,总是认为有人在“暗算”他们。在这些观念的支配下,他们会忽视或不相信与自己的想法不相符的客观证据,因而很难用说理甚至事实来改变他们的想法。这样的人好告状或诉讼,不断地纠缠别人,或者怀疑自己亲近的人(特别是配偶)不忠诚,欺骗了自己。

北京警方 点燃疑似爆竹装置男子为偏执型人格障碍

2. 反社会性人格障碍

  以行为不符合社会规范、经常违法乱纪、对人冷酷无情为特点。其表现主要为极端地缺乏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无视社会规范、规则与义务;对他人的感受漠不关心,缺乏正常的人间友情和骨肉亲情;对挫折的耐受性极低,易激惹,常有冲动行为甚至暴力行为;他们缺少内疚之心和罪恶感,常将他们的所作所为的责任抖给他人,很难从所经历的处罚中吸取教训。反社会性人格障碍与违法犯罪有着密切联系,那些罪行严重、作案手段残忍、犯罪情节恶劣的案例中,有许多是反社会性人格障碍者所为。

吴谢宇弑母案终审死刑 他到死还想愚弄大众,本人是反社会型人格

【典型案例】

  胡某,男,26 岁,初中肆业。

  两岁时因父亲被判刑父母离异,后母亲再婚,3岁时转由祖父母抚养。爷爷奶奶对其疼爱有加,管教不严,胡某从小任性,脾气暴躁,不服管教。在上小学时经常扰乱课堂秩序、不完成作业而被老师批评,而其祖父母常以其年幼、父母不在身边为其袒护。小学高年级时,由于有三次偷拿同学钱物及欺负同学行为而被学校警告和记过处分各一次。初中时屡次逃学,同社会不良青年混在一起,吸烟喝酒,出入酒吧歌厅,后因在歌厅打架斗殴被治安拘留一次。放出后,因其祖父对其规劝竟对其祖父破口大骂。初中三年级时与一女同学“早恋” 并发生性关系,致使该女生怀孕,后被学校勒令退学。胡某在社会上无正当职业和工作,往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当其祖父母在经济上和生活照顾上不能满足胡某的需求时,他便找到其母亲和继父要钱。当被告知他已成年,不再对其负有抚养义务时,他大打出手,致使其继父耳鼓膜破裂出血,听力受损。胡某也因伤害他人被劳动教养两年。解除劳教后,胡某与一外地进城务工女子结婚,婚后有一子,但胡某对其妻与子不负任何责任和义务,生活方式仍同过去一样,并且朝三暮四,不断与其他女子有染。胡某妻子不堪忍受,提出与其离婚,但胡某认为一旦离婚他的生活经济来源更无着落,遂挺而走险,竟残忍地将其妻与子一道杀害,并毁尸灭迹。

3.边缘性人格障碍

  边缘性意指介于神经症与重性精神障碍之间的一种状态。边缘性人格障碍突出表现为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情绪控制困难,人际关系紧张,有冲动性和自毁行为。他们对“自我”的认同感模糊,常常表现为自我的不确定性及无目的性,即我们通常所说“ 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他们缺乏安全感,希望和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但又缺乏保待这种亲密关系的能力,因此经常见到他们与人争吵、婚姻关系破裂、职业不稳定、不断移居等情形。他们还体验到空虚感和缺乏自信,情绪表现极不稳定,会有间断性不协调的情感发作,易激惹,突然发怒,甚至出现冲动性自伤行为(如用刀切割自己),同时还会表现出若无其事、不感到疼痛。在日常生活中还可表现有许多不良的行为,如酗酒、药物滥用、行窃、不正常的性活动等。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还会出现短暂的分离性症状,如人格解体及非真实感等精神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