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好心理改变的准备
“适者生存”,“机会永远给有准备的人”。大学是与中学不同的人生阶段,所读的书,遇到的人,经历的事,对未来的准备都有不同。带着一颗准备适应和改变的心,带着好奇进入大学,你将更快地适应大学,获得更多积极正向经验,获得心理成长。
大学足球场上经常有足球飞来飞去,如果你经过运动场,-不小心足球踢到头上,轻者疼上一会儿,重者脑震荡。因为你没有任何准备。但是很多足球运动员在比赛中会用头顶球。客观地说,足球带来的冲击力是一样的,但是当事人的体验全然不同,这是因为人们的心理状态不同。路过的群众没有思想准备,而足球运动员全情投入。
二,学习心理知识,增加知识储备
1.通过心理课堂获得知识。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先行储备间接经验可以及时指导生活实践。各高校均已把心理素质教育课程纳入高校教学计划,有些高校甚至把心理健康类课程列为必修课程。心理健康选修课程中通常会针对同学们的某些特殊需求来设计,比如《接纳自我与自我成长》《情商与影响力》《恋爱心理学》等课程都是专门针对某一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深入学习的设计。同学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
2.努力汲取课外知识。
除了在课堂上获得心理知识以外,也可.通过书籍获得。市场上有大量应用类心理学书籍。这类书籍是心理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大多写得生动有趣,可以作为我们了解心理知识、指导自己学习和生活使用。
此外,还可通过电子媒介知识获得。社会大众传媒或者各高校的心理咨询机构都有相关的电子媒介平台,宣传心理知识,推送科普文章,帮助同学们认识心理现象、化解心理烦恼,掌握心理调整的方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顺利适应和发展自己。
三,积极参与大学生社会实践
大学里生活的不仅仅有学生,还有教师、职员、楼长、食堂的大师傅等。学生四年就本科毕业了,有些楼长和大师傅可能会在学校待很多年,但是他们却永远都不可能有学生的心态、学生的思想和学生的关切,因为他们没有经历学生的生活实践。同学们来到大学,就开始参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绝大多数同学都要离家上大学,要集体住宿,要过集体生活,陌生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要同居一个宿舍,要发展与同学们之间的关系,集体生活就是生活实践。
同学们要自己选课,或者在辅导员的帮助下进行选课,要上课,实习,见习,自习,参与讨论,完成作业或者教学要求等,要经受知识和价值观的洗礼,要学会技能,这是教学实践。同学们还要打理自己的生活,照顾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是生活实践。情窦初开的你们还可能在教室回昨一瞥, 或者在运动场上三步上篮的健美身姿展现中彼此发展了甜蜜的爱情,开启了爱情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同学们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校正方向,发展出适应性行为,获得心理成长。
四,有意识地学习心理调适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自我意识重要的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是自我功能的分化。人的自我可以分成客体我和主体我,有发出行动和思考的能力(主体我的功能),也有反思和回应的能力(客体我的功能)。自我体验能力达到一个新高度,让一个人自我调整成为可能。
“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人从出生就要适应社会,每个人天然拥有自我调整的能力,也可称适应能力。只是在中学以前,人们是本能地、不觉察地、被动地适应或者调整。而到了大学,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们更加主动、自觉、有意识地去调整自己,适应转变。
摘自《心理与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