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关系和谐与否是影响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而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在校期间几乎有50%的时间是在宿舍中度过的,同室友们的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其人际关系最要的组成部分,因而宿舍人际关系是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乃至身体健康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其中认知失调是造成大学生宿舍问题的一大原因,本文将从认知失调理论的视角探讨大学生的宿舍关系。
一、认知失调理论概述
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内容是认为人具有一种保持心理平衡的需要,而认知矛盾往往会打破心理上的平衡,使个体出现不愉快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又会促使个体做出一定的行为,以重新恢复心理上的平衡。而要减少认知失调,达到心理上的平衡,一般我们要么改变认知或行为,要么歪曲外界事实。
阿伦森将其具体化为三种方式:
①改变我们的行为,使失调的认知一致;
②改变其中的一项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③增加新的认知,来为我们的行为寻找理由。
二、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宿舍人际关系
(一)从认知失调理论角度分析宿舍人际关系现状
大学生中有不少同学存在不能正确处理宿舍人际关系的问题。而对影响宿舍人际关系的原因调查发现,主要有四个方面
1.客观上的原因,不同的家庭背景、兴趣及价值观的不同等;
2.生活细节方面,不同的生活习惯、作息时间的不一致等;
3.人际竞争
4.不同的人格特征,而由生活细节引发的不尊重他人,不顾及他人感受是宿舍生活发生摩擦,影响彼此关系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调查还发现,被试对宿舍人际关系问题的归因上,大多数都倾向于将问题归因为他人(室友),而不是自己的问题,而在成功的人际交往中,却将功劳归因于自己。出现这样的情况,用认知失调理论可以很好的解释。因为每个人都相信自己是公正、善良、聪明和有价值的人,人们没有那么多想使自己正确的动机,而有相信自己正确的动机,在遇到与自己已有认知相左的信息时,人们会做出改变,或是改变已有认知,或是歪曲外部信息。
(二)知失调理论对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启示
建立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我们大学生自身的努力,外因的力量再大也需要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就我们大学生个人而言,根据认知失调理论,构建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可以考虑以下几方面:
1、交往开始时,先对室友形成积极的认知,通过态度(信念)影响行为
我们如果先对他人形成积极的信念,交往的一开始就要善于洞察他人的优点与长处,让他人给我们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对他人形成良好印象)。我们便能形成这样的认知:“他(她)是友善的,聪明的”,据此推出我们应该友好地同他相处,因而为了避免认知失调的发生(他是友善,而我们却不友好地同其相处),我们自然会热情、友好的同其交往,使我们的行为与我们的态度相一致,从而满足维持心理平衡的需要。
2、构建新的认知,从情境中为他人行为寻找原因
尽管,室友是友善的、聪明的,但是也有时他的行为不像我们期望的那样,甚至表现出不友好,不明智的一面,为了减少失调感,不要急于否认或改变我们原来的认知(他是友善的人),我们可以试着建立新的认知,如“他是被迫这样做的,不是其本意”、“这是情境的使然”、“他没有办法才这样做的”等,多从情境中寻求原因,而不要一味的归因于其人格,这样我们既能避免认知失调带来的不愉快感,又能继续友好地同他往来,维持相互间的友谊。
3、积极主动地与室友进行互动,通过行为影响态度
跟室友沟通时间越长对寝室人际关系的满意度越高。同宿舍的同学共同参与活动,如一起K歌,自习,逛街,吃饭,共同参加运动,共同完成作业,共同搞宿舍卫生;宿舍生活,如晚上卧谈,共同谈论各自以前的生活及共同感兴趣的话题,特长表演;分享喜与悲等是大学生们最难忘的事,这些都有利于促进良好宿舍人际关系的形成。我们经常会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明确我们的态度,尤其是当我们的态度比较模糊时。
用认知失调理论来看,我们同室友共同活动,积极地互动,这说明我们喜欢他(她),如果我们认为我们不喜欢他(她),而我们又与其共同活动,这会体验到强烈的失调感,因为我们的态度和行为不一致,甚至会产生:“我是不是言行不一的伪君子”的困惑,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失调感,维持心理平衡,依据我们的行为,从而产生与之相一致的态度是种明智的选择。一方面,我们的行为影响我们的态度,而另一方面,我们的态度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当我们产生了我们喜欢对方的态度时,我们又会更加热情友好地对待他,更加积极地与其互动,形成和谐的宿舍人际关系氛围。
基于认知失调理论分析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 邓丽群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