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孩子从一个粉粉、皱皱的婴儿逐渐长大时,他便开始了不断探索世界的旅程。温尼科特的理论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当婴儿的手从单纯地拥抱着母亲,到一只手放进嘴里,另一只手抓着别的物体时,这便证明婴儿开始与世界发生联系了。
那件物体可能是一条小毯子、一个小玩偶甚至是自己的头发,但它代表了婴儿从一种与妈妈融为一体的融合状态,向一种外在、与妈妈分离的状态过渡。所以,温尼科特称那件物体为“过渡性客体”,它的出现,代表了孩子首次尝试独立。当妈妈不在的时刻,孩子会拿“过渡性客体”当作妈妈来安抚自己的情绪。这件物体最终会被游戏和玩具取代,但它的存在证明了孩子的成长。
也就是说,尝试独立是一个人从婴儿时期便会产生的本能。但很多父母却意识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孩子永远属于自己,永远依赖自己。在这里,我必须强调,人类生命的最早阶段是绝对依赖时期,因为婴儿离开了父母的养育是不可能自己存活的,但这个时期相对短暂。人类生命也包含着成长,即从绝对依赖走向相对依赖,这个过程是从断奶开始的。这时,婴儿会意识到,妈妈其实是一个外在的客体。之后,他所需要的成长环境绝不仅仅是妈妈的臂弯中,而是从家庭、学校、团体发展到社会。如果父母把孩子的成长环境限制在家庭里,即认为孩子只属于自己,而否认孩子在其他环境里要承担的角色,这是违反成长规律的。
有一个四岁半的男孩,刚上幼儿园不久,他的妈妈非常想培养他能够早睡早起的好习惯,于是每天晚上七点钟便逼着他上床睡觉。为了防止他偷偷开灯玩耍,甚至断了他房间的电,强迫他睡觉。他的妈妈还想让孩子数学学得好,便要求额外加钱,让幼儿园的老师在午休或者课间抽空儿为孩子补半个小时的数学课。结果一个星期过去了,小男孩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甚至出现了尿床的的症状。后来经过问诊得知,这个小男孩的情绪十分焦虑,但他不知道如何能抵御这种情绪,便不自觉地用尿床来对母亲严苛的管教方式提出抗议。
温尼科特曾在在论著里说,每个孩子都是带着自己的想法来到这个世界上的,他也需要掌控自己的一片小世界。但孩子降生的这个地方毕竟是大人的世界,所以说,孩子的成长就是不断地在挑战大人精心构筑、努力维持的那套规则和秩序。每个父母都很珍惜自己现有的生活方式,但既然你们已经决定要这个孩子,且有意愿抚养他长大,那么做出适当让步的必须是父母。从此,你们需要去适应这个孩子,而不是改变他,让他来适应你们。
有的父母会经常担心孩子会在课业上做的不够好、道德感不够强,甚至身体不够健康,因此对孩子的方方面面都严加看管,甚至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身上,这样做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父母对自己不够自信,他们不相信不优秀的自己能够养育出一个优秀的孩子;二是父母过于追求完美,给予孩子过大的压力,究其根本,孩子的问题都出在父母身上。
所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真正需要成长的是父母,最后我必须与大家共享温尼科特的一个创造性论点---实际上,是孩子将一对恋人变成了父亲和母亲,也就是说,是孩子创造了家庭。所以,当父母的,应该向孩子这个“家庭创始人”去学习,学习如何慢慢放手,让孩子飞得更高更快;学习如何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发现更完整的自己。所谓育儿,不过是大孩子和小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