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 - Sep - 2018
浏览数:42
作者:
凯莉于1983年诊断出边缘性人格疾患,在此之前,她曾接受各式各样的治疗,服药、住院,前后共达二十二年。她的病历就像是一本磨损的护照,上面盖的章,记录了所有她曾“游走过的”精神医学领域。
“我进进出出医院好多年,但从没半个医疗人员能了解我,知道我所经历的是什么。”
凯莉的父母在她还是婴儿时就离婚了,九岁以前一直由酗酒的母亲抚养,之后进入寄宿学校住了四年。
二十一岁时,她因为心情沮丧到不得不求医,被诊断患有忧郁症而接受治疗。几年之后,她的情绪开始又起大落,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症(bipolar disorder,又称为躁郁症〔manic-depression〕),并开始接受治疗。这段期间,她一再服药过量,还割了手腕好几次。
“我割腕,又呑食过量镇定剂、抗忧郁剂,或是任何我正在服用的药,”她回想着说:“那简直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广告
去逛逛
二十五岁左右,她开始有了幻听,并有严重的被害妄想。这时她第一次住进医院,所得到的诊断是精神分裂症(schizophrenic)。
之后,凯莉因为胸口剧烈疼痛,多次住在心脏专科病房,诊断结果还是与焦虑有关。她曾有过几次暴食和厌食,每次为期几周,当时的体重变化可高达将近三十公斤。
三十二岁时,她被任职同一家医院的医师强暴。不久之后,她回到学校念书,并与一位女教授发生性关系。四十二岁之前,她病历中满满的诊断,几乎包括所有可以想到的疾病:精神分裂症、忧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症、虑病症、焦虑症、厌食症、性功能障碍,以及创伤后压力疾患(在经历了强暴事件后)。
尽管受这些心理与生理问题干扰,凯莉在工作上仍表现得相当优异。虽然时常换工作,但也完成了社工系的博士学位,还在一所小型的女子学院教过一阵子的书。
不过,她在人际关系上却有严重的问题。“我与男人仅有的几次交往过程中,都遭到性虐待。有些男人想跟我结婚,但我有很大的心理障碍,没办法忍受肉体的接触和日渐亲密的关系,那会让我想要逃跑。我订过几次婚,最后都必须解除婚约。我不能想象自己成为某个人的妻子,那很不切实际。”
至于朋友,凯莉说:“我非常自我中心,会直接将自己的想法、感受,知道或不知道的全都说出来,我很难对其他人有兴趣。”
经过二十多年的治疗,凯莉的症状终于被诊断为边缘性人格疾患。她行为功能上的障碍,起因于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是属于人格或“特质”的疾患,与先前诊断为某种临床患疾(state disorder)较无关连。
“身为边缘人格者,最难忍受的就是空虚、寂寞,以及强烈起伏的情绪。”她指出:“行为极端到自己都很困惑,有时候我不晓得自己的感受到底是什么,不知自己到底是谁。”
当医疗人员终于比较了解凯莉的病情之后,开始采取一贯的治疗。药物对急性症状很有帮助,也可以使自我意识不再中断、涣散,同时凯莉也承认药物治疗仍有局限。
在精神科与其他科医师的协助下,凯莉了解到自己身体的不适与焦虑有关,因此不再进行不必要的医疗检验、药物治疗和手术。她也开始接受长期的心理治疗,针对的是她依赖的习性,同时试图稳定她的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而不再是无止尽的急诊治疗。
四十六岁的凯莉必须认清,以往那一整套行为模式不足为取。“我不能再以割腕、吞药或住院的方式来回避问题,我发誓要活在现实中面对问题。但我得说,现实世界是个恐怖的地方,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能做到,或者说,我不确定自己是不是真的‘想’这么做。”
边缘人格是人格疾患的一种
凯莉经历了精神医学和生理医学上的各种症状与诊断,这段混乱的旅程中所夹杂的困惑与失望,也正是每位患者与专业人员共同的经验。也许有人会说,凯莉的故事是极端的特例,但不可否认,此时正有数以千计的人有着与凯莉类似的困扰,受忧郁或毒瘾之苦,或面临人际与亲密关系的问题。如果能早一点正确诊断出凯莉的疾患,也许她就不会那么痛苦与寂寞。
边缘人格者因复杂的症状缠身,生活受到严重干扰,但直到最近,精神科医师才开始了解这项疾患,得以有效治疗。什么是“人格疾患”?边缘人格的范畴以何为界?边缘人格与其他疾患有何异同?边缘人格的症状在精神医学的整体架构中如何定位?这些问题对精神医学的专业人员来说都很难回答,特别是这个疾患是如此捉摸不定、自相矛盾,在精神医学理论上的发展又非常奇特。
边缘人格这种人格疾患与其他疾患的不同之处在于,边缘人格者具有一组根深蒂固的人格特质。这些长期形成的特质僵固而不具弹性,导致患者采取不当的思考、行为与应对的模式。
边缘人格是《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DSM-IV)所列的人格疾患之一。依照该手册第四版中的专业用语,人格疾患被归类于第二轴向(Axis II)之下(详细的分类,参见附录一。译注:《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所设计的诊断准则是一套多轴向的评估系统,每一位精神疾病患者都应从五个层面来进行诊断。这五个轴向分别是临床疾患〔可能为临床关注焦点的其他状况〕、人格疾患与智能不足、一般性医学状况、心理社会〔psychosocial〕及环境的问题,以及功能的整体评估。)
相反的,第一轴向之临床疾患通常不像人格疾患这般持久。例如忧郁症、精神分裂症、厌食症、酗酒或毒瘾等临床症状,通常发病的时间有限,也仅限于病发期才会出现。症状可能突然出现,但当病患回归“正常”之后,症状就解除了。这类疾患通常与生理机能的失调有直接的关系,基本上药物治疗有一定的效果。
人格疾患的症状就是一种人格特质,比较持久,要改变也比较缓慢。一般来说,药物对这类疾病的疗效较小,主要的治疗方式是心理治疗,但其他的疗法(包括药物)也可能减轻某些急性症状,像是严重的情绪不安或忧郁等等(参见第七章)。边缘人格或其他人格疾患通常是属于第二阶段的诊断;初步诊断出明显具有某种精神状态疾患之患者,在分析其行为模式背后的人格特质后,可能得出人格疾患的次级诊断。
相较于其他种类的疾患:由于边缘人格的症状常具有其他病症的外貌,也常常结合其他疾病,所以临床医疗人员在评估患者病况时,经常忽略要把边缘人格纳入重要的考虑。结果就像凯的例子一样,边缘人格者常不断被转诊,经由无数的医院和医师诊治,一生中被贴上各式各样的诊断标签。
边缘人格与其他疾患并存的方式:第一,当边缘人格与临床疾患(第一轴向)同时存在时,边缘人格的症状可能被遮蔽,例如,可能被比较明显、比较严重的忧郁症状所掩盖。当患者接受抗忧郁药物的治疗后,边缘人格的特质也许就会出现,这时才会被视为根本的病因,才能判断有进一步治疗的必要。
第二,边缘人格的发生可能与某一项精神疾患有密切的关联,甚至是促成这一项疾患的原因。举例来说,物质滥用(substance abuse,译注:吸毒、酗酒等)或饮食性疾患的患者通常具有冲动、自毁的倾向与行为、人际关系的障碍、自我形象低落,以及喜怒无常的表现,但这些症状反映的可能是边缘性人格疾患,而非第一阶段的诊断所认定的、属于第一轴向的临床疾患。当然也有可能是长期酗酒导致性格改变,进而发展成边缘人格;但比较可能的状况是,患者先发展出人格疾患,之后才导致酗酒。
这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也许永远不会有答案,但患者之所以发展出边缘人格相关的疾患,可能代表患者心理脆弱,无法承受压力。某些人由于基因和生物体质的因素,罹患心脏病、癌症、肠胃不适等生理疾病的机率特别高;同样的,可能也有很多人具有某些体质上的因素,容易罹患精神疾病,尤其是易患边缘人格的人受到压力时,发病的机会就更大了。因此,当压力来时,某位边缘人格者可能开始吸毒,某位可能发展出饮食性疾患,而另立则可能形成严重的忧郁。
第三,边缘人格者的症状可能与另一种疾患的症状完全一样,因此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虑病症,或是双相情感障碍症等病症。
相较于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比边缘人格者的病况更严重,也不能控制自己或与他人应对。这两类患者都可能会出现精神病的激动状态,但边缘人格者的发病通常较不持久,对患者的长期影响也不那么全面,而精神分裂症患者会愈来愈习惯自己的幻觉和妄想,且不认为这些症状是一种困扰。这两类病患都可能采取自毁和自伤的行为,不过,边缘人格者通常在生活应对上很正常,但精神分裂症患者与人互动的能力却严重受损。
相较于情绪疾患(双相情感障碍症与忧郁症):郁症或躁症(mania)的患者在病发时,行为能力受到极大的影响,但在情绪转变之间,行为大致正常,也可有效地以药物治疗。然而边缘人格患者就算情绪并无起伏,仍很难像平常人一般地运作(至少在心理的运作上并不正常)。当边缘人格者有自伤的举动、威胁要自杀、过度激动或情绪大起大落时,其症状与双相情感障碍症(躁郁症)极为相似,但边缘人格者的情绪变化比较短暂,也比较难以预测。
边缘人格与虑病症:边缘人格者可能会强调自己生理上的疾病,向医护人员和亲友夸张地抱怨身体不适,作为继续依赖他人的借口。医疗人员可能单纯地认为患者所患的是虑病症,完全忽略根本的问题。
边缘人格与多重人格疾患:有些精神医学家认为,多重人格疾患(multiple personalitydisorder)属于临床疾患,是一种特殊的边缘人格。边缘人格与多重人格疾患有相同的症状,那就是冲动、暴怒、纷乱的人际关系、情绪明显起伏、自残的倾向。分裂是这两种疾患患者首要的防卫机制。多项研究显示,多重人格疾患患者中具有边缘人格的情形非常普遍,根据其中一项报告统计,比例甚至高达82%。
边缘人格与创伤后压力疾患:创伤后压力疾患(PTSD)由许多症状复合而成,是经历严重创痛之后所引发的疾患,例如天灾或战乱,其特征包括强烈的恐惧、反复感受到事发当时的情绪、恶梦连连、易怒、夸张的惊吓反应等等。一项研究发现,被诊断为创伤后压力症候群的患者中,有一半也具有边缘人格的病征。
边缘人格与相关的人格疾患:边缘人格的许多特征与其他人格疾患的特征重迭。举例来说,依赖性人格疾患(dependentpersonality)与边缘性人格疾患的患者,都有依赖、逃避孤独、人际关系紧张等特质,不过,依赖性人格疾患患者并没有自毁的冲动、暴怒、情绪起伏等这类边缘人格的症状;同样的,分裂病性人格疾患(schizotypal personality)患者的人际关系也不佳,难以信任他人,但却不像边缘人格者那般以自我为中心,自我伤害的冲动也比较少;许多时候,患者出现的症状符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人格疾患诊断,例如,患者表现出来的人格特质,可能足以被诊断为同时患有边缘性人格疾患和强迫性人格疾患(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人格疾患通常反映患者夸张的、情绪化或古怪的特质,依照《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册》的分类,边缘人格就是人格疾患的一种。其他的人格疾患还包括了自恋性、反社会、戏剧性(histrionic)人格疾患等等,也常被拿来与边缘人格作比较。
边缘人格与自恋性人格疾患的患者,对他人的批评都非常敏感;患者若遭受失败或被拒绝,会出现严重的忧郁。两者都会利用他人,要求别人持续给予关注。但自恋情结的患者通常有较强的行为能力,会膨胀自己的重要性、轻视他人,不会表现同理心。相反的,边缘人格者的自尊心低落,非常需要他人肯定,常不顾一切地依附他人,对他人的反应通常也比较敏感。
反社会人格疾患患者与边缘人格者一样,行为冲动,难以承受挫折,控制欲很强。然而前者缺乏罪恶感或良知,态度比较疏离,也不会故意做出伤害自己的行为。
戏剧性人格疾患患者与边缘人格者同样都希望博取他人的注意,有控制欲、情绪起伏不定。然而,戏剧性人格疾患患者的自我认同与人际关系通常比较稳定,言行态度矫揉造作,情绪的反应过于夸张,最关心自己外貌的吸引力。
边缘人格与物质滥用:边缘人格经常与物质滥用连在一起。有研究发现,因物质滥用而住院治疗的患者当中,有3%?56%诊断出具有边缘性人格疾患。酒精与毒品的滥用,象征了自我惩罚、愤怒、冲动的行为,反映出对刺激的渴望,也可当作是对付寂寞的一种工具。染上酒瘾或毒瘾的患者,可能因为缺乏社会关系的关照,而依赖酒精、毒品慰藉;或是以酗酒和吸食毒品这种较为人熟悉、较舒服的方式,来安定甚至是“矫治”自己起伏的情绪;或许他们是藉由酗酒和嗑药,来建立某种归属感或自我认同。这些酗酒与嗑药的理由,也是边缘人格的部份特征。
具有厌食症状的边缘人格者,还是具有边缘人格的厌食症患者?神经性厌食症(anorexia nervosa)与暴食症(bulimia)在美国已成了主要的健康问题,尤其常见于年轻女性。造成饮食性疾患的原因,是由于患者极端憎恶自己的身体,且完全不赞同自己的角色定位。厌食症患者对自己的看法非常两极——自己要不是肥硕(患者总是这么觉得),就是清瘦(是患者自认为永远无法达到的状态)。患者总觉得自己处于失控的状态,因此断然采取挨饿的方式,或是暴食之后催吐,以造成一切都在自己掌握之中的错觉。这与边缘人格的行为模式非常雷同,许多心理卫生专业人士推断,两者之间必定有所关联。有些研究发现,近50%饮食性疾患的患者具有边缘性人格疾患,但很多专家认为,实际的比例应该更高。
边缘人格与强迫性的行为模式:某些强迫或自毁性的行为,反映了边缘人格的模式。例如,一名患有强迫症的赌客,就算缺乏赌本也会不断下注。可能这个世界让他感到乏味、麻木、坐立难安,因此想寻找刺激的快感,或者,赌博代表的是自我惩罚的一种冲动。
顺手牵羊的人偷来的常常是自己不需要的东西。暴食症患者中有50%也出现偷窃癖(kleptomania)、吸毒或性滥交(promiscuity)症状。当这些强迫行为不由自主地产生时,可能显示患者需要有所感觉,需要将痛苦加诸在自己身上。
性滥交行为通常表示患者需要他人持续的情爱与关注,如此才能保有正面的自我评价。边缘人格者大都不能维持正面的自我评价,需要旁人不断肯定。缺乏自尊心的女性边缘人格者,可能认为外貌的吸引力是她唯一的资产,必须经由频繁的性爱关系,才能肯定自己的价值;她藉由这样的关系来避免孤独的痛苦,虽然性关系虚伪不实,但完全在掌控之中。当她感受自己被人渴望的同时,好像也充实了她的自我认同感。而自我惩罚成为引发精神疾患的驱动力时,患者的人际关系可能充斥着凌辱和被虐狂的模式。
患者人际关系上的阻碍,可能导致仪式性的思考和行为,出现执迷(obsessions)和强迫的特质。当边缘人格者藉由迷信来应付恐惧时,可能会演变成特殊的恐惧症;或是发展出性滥交的模式,藉此产生与他人亲密的感觉。
边缘人格与青少年的自杀行为:自杀或威胁要自杀,是边缘人格患者的特征之一。过去几十年来,美国青少年中的自杀比例不只成长了一倍,而现在也成为十五到二十四岁族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大部份出现自杀行为的青少年,之前都患有精神疾患,通常是情绪疾患或物质滥用。有关青少年自杀的硏究有限,但边缘人格被认为是促使疏离的青少年自寻短见的主要原因。
边缘人格与崇拜团体的吸引:由于边缘人格者渴望有人指引,并被人接纳,可能被组织、纪律严密的团体领袖所吸引。崇拜团体(cult)对患者具有很大的诱惑力,因为这类组织提供患者现成的、无条件的接纳,以及立即的亲密感,而团体中父权式的领导者,会立刻被患者当成偶像崇拜。边缘人格者很容易接受这类团体中非黑即白的观点,在这样的观点中,所谓的“邪恶”被比拟为团体之外的世界,而“良善”则存在于这个崇拜团体之内。
电话:13810299763 微信同号
在线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