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问题

首页 - 心理知识 - 常见问题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心理变态

26 - Dec - 2017

浏览数:42

作者:心理咨询

什么样的父母会让孩子变态

                        作者:王卫民  

昨天看了近期热映的《芳华》,电影以1970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一群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正值芳华的青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不管什么年代,任何一个积极向上的人,内心都有一个摸不着看不见却能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的东西,它就是被尊重的需要,这就是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尊重需要,当一个人不需要被尊重,那他就如同行尸走肉,自甘堕落,例如那些沉迷网络的孩子,那些醉生梦死的人们,那些对生活毫无追求的人。

为了赢得被尊重,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式和时代背景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每一个人的人生命运,这命运经常是充满变数的,来自同一群体的人生往往大相径庭,比如,电影主角刘峰,他的质朴热情和学雷锋在毛泽东时代是被人尊重的,没有人不喜欢他,他是神一样的存在,人人以和他说几句话或扯上关系而感到光荣,而到了80年代,刘峰当年的助人为乐、先人后己的精神变成别人眼里的笑话、傻瓜。

人的意识一旦被时代塑造完成,那么他就会依照被输入的思想生活下去,在他的意识里,只要他像雷锋那样默默奉献,就可以赢得别人的尊重,赢得爱情,但时代变了,他浑然不知,结果他得到的是工友们嘲讽和林丁丁的落井下石。

他被下放到偏远的连队,带着失意刘峰去了战场,在那里他才能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那个曾经神一般存在的自己,在生死抉择的那一刻他放弃了生的欲望,他想要被人尊重,只有死了才能成为英雄,然而生的欲望是人的本能,他为了找回曾经的那个被人人尊重的自己,他不得不放弃生命,这是多么严重的变态现象啊!

从农村来到军队文工团的何小萍怀揣着凤凰涅槃般的希望,她渴望在解放军的部队里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尊重,与她的过去说再见。

因爸爸的政治问题,6岁时妈妈带她改嫁到一个新的家庭,从此妈妈的爱也成了奢望,她故意把自己冻病,发三天高烧才能换来妈妈陪她一晚上,这是一个孩子多么简单的要求,但是对何小萍却成了奢求,6岁孩子为了得到母爱,不得不变态得把自己冻病,这种做法让人为之心痛为她的母亲感到悲哀。作为妈妈为什么看不到孩子的需求,逼得孩子如此虐待自己?为了得到别人的关爱和尊重,她拼命练习舞蹈,但是在文工团她还是没有改变自己受欺负,不被尊重的命运。为了给牢里的父亲寄张照片偷穿了室友的军装,因身份问题又引发了内衣事件。

在她的心里有两个希望;爸爸和战友刘峰,爸爸在快要迎来曙光的时候去世了,战友刘峰因被诬陷也受到处罚,这让何小萍对军队这个大家长失望至极,她不再抱有任何表现自己的想法,失去了被尊重的需要,她拒绝登台表演。但政委牵着她的手,来到她曾经梦寐以求的舞台,政委带她向骑兵战士们喊口号,站在她曾渴望的舞台上,面对战士们激情高昂的口号声,那一刻何小萍眼里闪烁着希望的泪光,说明她心里可能为装病感到后悔,她也可能重新燃起了实现理想、赢得被尊重的信心......然而在演出任务结束之后,以政委为代表的家长却下放她到野战医院,这个家长没有看到她的悔过之心,没有试着去了解她为什么会做装病这样的事情,没有给她改过的机会,冰冷无情的掐断了她付出全部生命的梦想,她被尊重的愿望彻底破灭了,所有人的态度都是可恶的和冷漠的,何小萍也成为又一个被逼成变态的人----她疯了。

    这个故事俩位主人公的结局反映的问题引人深思,我从多年的咨询案例中也看到过好多个何小萍,他们渴望赢得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尊重需要推动着他们在小学阶段成为好学生、好孩子,但是到了中高考阶段,学习任务陡然激增,使得很多孩子难以招架,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课业压力让很多孩子不堪重负,很多孩子发现以前曾经让自己成为好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再起作用,深深的挫败感摧毁了他们的信心,他们迷茫、无助,因为他们无法把现在的自己和以前那个优秀的自己联系在一起,他(她)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不在一致,这就导致青少年严重的心里混乱,这种混乱现象心理学家艾瑞克森称为自我同一性混乱,这个时候青少年是最脆弱的,他(她)们极易自我毁灭,自我放弃,就像电影主角何小萍一样,她把自己睡觉的时间都拿来训练,梦想着有一天在舞台上实现理想,但文工团这个集体让她寒了心之后,她拒绝登台表演其实就是一种自我放弃、自我毁灭的现象。

青少年在自我同一性混乱状态下,通过自我毁灭掉所有的希望,来获得一种确定感,虽然这个确定感是不好的、失败的。但这总比我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成为想要的那个自己要好,因为直接掉下去,不再抱有任何希望,青少年至少可以避开那无休止的焦虑和习得性无助感。

      心理学把这些自我毁灭的行为统称为“变态现象”,( 因为把攻击转向自身违背人性,心理学上把凡是违背本能的行为都叫做变态行为),青少年们自我毁灭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沉迷网络;有的逃学打架;有的自我封闭、不再和人交往;有的罹患神经官能症;在这种自我同一性混乱下的巨大压力下,有些青少年承受不了会变成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是不可逆的,一旦得上会携带终身,电影中何小萍得了这个病,片尾她康复了,还和她崇拜的刘峰走到了一起,这是她不幸的一生中的万幸,可以从精神分裂症中康复,我想这个奇迹,应该归功于她找到了唯一尊重她、爱护她、欣赏她的人,她从刘峰这儿感受到的这种深刻的理解和尊重治愈了她。

在咨询中有的孩子为了学好某门功课,让别人觉得他这门功课是全班最棒的,他是深不可测的,而放弃学习其他功课,这就是一种异常(变态)的做法,因为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自毁前程;有的孩子在成绩上得不到尊重,他们用非主流文化赢得尊重,上课接話叭,哗众取宠;打架斗狠,当老大;有的孩子成绩已经在班里前三名了,却惶惶不可终日,总担心后面的同学会追上他,反复思考,夜不能寐,最后成了强迫症;有的孩子接受不了自己的现状,每当考试,就会发高烧,头疼,胃疼......,以此逃避考试,避免看到自己真的不行的事实,在幻想层面上挽救自己那脆弱的自尊,他们的逻辑是这样的,如果我生病了,我没有去参加考试,所以我没有考上大学,但那时因为我病了?,如果我不生病的话,我一定会和以前一样考的很好一定会考上一个好大学的,这种自欺欺人的防御方式,绝对是自我破坏前途的一种极端变态行为。

亲爱的家长们,孩子们为什么会自我虐待、自我放弃、自我摧毁,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正经历着狂风骤雨般的变化,他们的自我极不稳定,时而充满激情、雄心壮志,天下没有难倒他们的事情,时而情绪极度低落,他们对自己的定位经常严重脱离现实,这就决定了他们经常会被残酷的现实打击、挫败。这个时候他们的心理及其脆弱和敏感的,他们无法承载自己那狂风骤雨的情绪和焦虑,这时他(她)们需要有一个容器来安放他(她)们那激烈而难以忍受的焦虑,青少年会无意识地把他们承受不了的焦虑投射到父母身上,投射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逆反,对抗父母,但遗憾的是,很多家长的人格水平不足以接收孩子的投射,甚至更遭的是一些的家长会把自己忍受不了的焦虑投射给孩子,我含辛茹苦地为你付出,你才考这么几分,你在迫害我,是你把我的生活搞得的如此不堪、如此不幸......这样的家长一股脑把他自己接受不了的负面情绪扔到孩子身上,那么接收了超出他们承受能力的孩子,不发生变态行为才奇怪呢?

 假如电影芳华里的代表家长的政委,容器功能足够好,他能够容纳何小萍的自我放弃状态下所犯的错误,他可以深入了解何小萍心理的委屈,他可以倾听何小萍的内心活动,如果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只根据何小萍的举动就给她处罚,他能够再给何小萍一次机会......那么何小萍就不会疯,她可能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舞者。

希望家长们可以有一些思考,做一个有容器功能的家长,做一个有能力容纳孩子忍受不了的焦虑的家长,做一个不把自己的焦虑转移到孩子身上的家长,做一个可以把孩子的难以忍受的情绪转化为孩子可以忍受的情绪,做一个善于倾听孩子心声的家长,做一个能够深刻理解孩子的家长。因为只有你是这样的家长,你心爱的孩子才能永远健康成长,才不会发生变态行为。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帮到更多的孩子,引起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