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系列问题

首页 - 心理知识 - 儿童青少年系列问题

冷漠是一种心理问题

16 - Jun - 2025

浏览数:88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

       母亲节孩子发来一个冰冷红包,连一句“妈妈节日快乐”也吝于写上。甚至有的妈妈也没有收到红包,那几秒钟的失落,凝成了多少父母心中久久难以融化的薄冰——孩子日渐疏离的漠然,使亲情花园竟显荒芜。这并非孤例,而是在无数家庭中悄然蔓延的无声寒流。


       孩子情感疏离,其实有着复杂而深刻的根源。


       青少年时期,他们处于寻找自我边界的心理断乳期,父母无形中成为他们尝试独立时首当其冲的“假想敌”。这时孩子们常刻意在心理上与父母拉开距离,那些看似冷漠的言行,常是成长之路上暂时竖起的篱笆。


       更深的伤痕却可能来自过往。家庭日常相处中,有些父母习惯性地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或动辄批评孩子的真情流露,孩子的情感需要长期得不到回应,如幼小植物被置于阴影中,终将渐渐失去舒展枝叶的勇气。孩子的情感表达被反复忽略或否定,他们便学会在沉默中筑起堡垒,用“不关心”作为自我保护的甲胄,那些未出口的倾诉与渴望被理解的呼救,便成了堡垒中无人听见的回声。


       数字时代更是重塑了情感表达的质地。虚拟空间里即时反馈的碎片化交流,悄然替代了真实生活中眼神的交流与体温的传递。屏幕的微光下,面对面的情感温度渐趋冷却,再深沉的爱意也会在数字鸿沟前显出隔膜。冰冷的电子屏幕,如一道无形屏障,将骨肉相连的温存挡在了两端。


       但,那些冷漠的外表下,常隐藏着未被解读的渴望。


       孩子表面漠然,往往并非无情无感,而是对情感表达方式生疏或心存畏惧。他们像冬夜中的刺猬,不是不需要靠近取暖,只是害怕彼此身上的刺会带来新的伤害。神经科学更揭示了令人心酸的事实:若成长中长期缺乏情感互动,大脑中负责共情与理解的镜像神经元系统发育将受到抑制。这份“冷漠”背后,常藏着未被好好启蒙与珍视的爱的能力。


        解冻亲情坚冰,父母需以理解先行。请尝试放下评判,主动创造安全温暖的沟通氛围——让家真正成为孩子可以安心表达脆弱与困惑的港湾。一句真诚的“今天过得怎么样?”的耐心倾听,远胜过千言万语的事后责备。每天固定一小段不被打扰的“倾听时光”,正是融化寒冰的恒久微火。情感表达如同语言,需要在被理解与鼓励的环境中反复练习、方能自然流淌。


       冷漠不是结局,只是关系暂时冻结的形态。它无声提醒着我们:亲情之树并非天生枝繁叶茂,它需要在岁月里用心浇灌、悉心修剪。


       当父母率先以理解与耐心拂去情感沟通的尘埃,当孩子重新感受到表达的安全与回应的温度,那冻结的河流终将再次涌动起清澈的暖流。爱是习得的能力,而非本能全部。所以妈妈要读懂孩子,知道孩子的需求,尽可能做个好妈妈,我们要用真情真爱去阻止孩子的情感隔离,尽可能避免那些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http://jingshixinli.cn不被看见,肆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