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青少年系列问题

首页 - 心理知识 - 儿童青少年系列问题

只要好好学习,就不用做家务?我们正在剥夺孩子更重要的能力

22 - Nov - 2025

浏览数:98

作者:京师辅仁心理咨询


楼下邻居家的争吵声隐约可闻。

“他才十二岁,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扫什么地?”

“他都这么大了,连袜子都不会洗!”

“洗袜子能考上好学校吗?”


这样的对话,在无数家庭上演。“你只管好好学习,别的不用管”成为许多父母的养育信条。


“爱的陷阱”:当我们把家务排除在孩子的成长之外


朋友小林的故事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她是一位典型的“直升机妈妈”,从儿子小学到高中,始终坚持一个原则:只要成绩好,什么都不用管。儿子也确实争气,考上了北京的名校。


但大一下学期,儿子打来电话,声音沮丧:“妈,我好像是个废物。”

“怎么会?你那么优秀!”

“我不会洗衣服,袜子囤一周带回家;宿舍卫生一塌糊涂,舍友都讨厌我;小组作业我从来不知道怎么分工合作...”


那个曾经让她骄傲的儿子,在远离家乡的城市,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生活能力的残疾。


家务:被低估的成长养分


心理学研究发现,家务劳动对儿童发展的影响远比我们想象的重要。


1. 家务培养责任感与自我效能感


当孩子完成一项家务任务,他们获得的成就感不亚于解出一道数学题。这种“我能做到”的自我效能感,会从生活领域迁移到学习领域。


美国哈佛大学的格兰特研究(Grant Study)——人类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纵向研究——发现:童年时期参与家务劳动的孩子,成年后在职业和人际关系上的表现更加优秀。


2. 家务塑造大脑执行功能


家务需要计划、组织、决策和 multitasking(多任务处理)——这些正是大脑执行功能的核心组成部分。


当孩子思考“如何合理安排打扫房间的顺序”、“如何平衡学习和家务的时间”,他们的大脑正在经历比刷题更复杂的训练。


3. 家务提供家庭归属感和价值感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归属感和价值感是人类的基本需求。


通过分担家务,孩子感受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员,这种“被需要”的感觉,是纯学习无法提供的心理滋养。


被剥夺的成长:仅关注学习的代价

u=2262024270,3145362453&fm=26&gp=0.jpg

那些从小被豁免家务的孩子,长大后可能面临:


· 生活能力缺失:难以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

· 责任感知弱化:在团队和家庭中缺乏贡献意识

· 完美主义倾向:难以接受不完美,抗挫折能力差

· 关系困难:认为他人的付出理所当然,缺乏互惠能力


一位来访者曾分享:“直到婚姻濒临破裂,我才明白,妻子不需要一个会解微积分的丈夫,而需要一个能共同承担生活琐碎的伴侣。”


打破“学习至上”的迷思:三个转变


1. 重新定义“为孩子好”


真正的“为孩子好”,是培养他们现在和未来生活所需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获取高分。


2. 赋予家务以意义


不要将家务定位为“影响学习的负担”,而是“成为家庭一员的权利和荣誉”。让孩子理解:这个家因为你的贡献而变得更美好。


3. 从最小可行开始


根据孩子年龄,从小任务开始:


· 3-4岁:收拾玩具、放脏衣服到篮子

· 5-7岁:铺床、摆餐具、喂宠物

· 8-10岁:整理书桌、简单扫地、倒垃圾

· 11岁以上:洗自己的衣物、帮忙做饭、打扫房间


整合学习与生活,培养完整的人


家庭不是第二个学校,而是孩子成为完整人的训练场。


当我们把家务还给孩子,我们归还的不仅是劳动机会,更是:


面对生活难题的勇气和能力;

对他人付出的看见和感恩;

对自己能力的确信和骄傲。


下一次,当孩子想参与家务时,也许我们可以放下“这会影响学习”的焦虑,微笑着说:

“谢谢你愿意为我们的家付出。”


因为我们今天让孩子错过的每一件家务,都可能成为他们明天独立生活的绊脚石。而一个既能解开复杂方程式又能处理好生活琐事的人,才真正具备了面对未来的韧性。